欢迎访问昆明市安保协会官方网站!
安保小知识|作为安保人员 如何应对恶性伤人事件?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安全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安保人员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的重要力量,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尤其是在面对恶性伤人事件时,安保人员的应对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那么,作为安保人员,究竟该如何应对恶性伤人事件呢?
一、恶性伤人事件剖析
01 事件特征梳理
回顾近期典型案例,这些恶性伤人事件通常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其一,突发性强,往往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瞬间爆发,让周围人员措手不及。
例如,在南昌红谷滩杀人案中,犯罪嫌疑人万某鹤在人流密集的商业街道上突然拔刀,毫无缘由地刺向一名年轻女子,现场群众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女子不幸遇害。
其二,随机性大,作案地点和目标选择无明确规律可循。无论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宁静的校园,还是居民小区,都有可能成为案发地,受害者也多为普通无辜民众。
像陕西米脂砍杀学生事件,犯罪人赵某在学校门口附近持刀疯狂砍杀放学的学生,导致多名学生伤亡,而这些学生与他并无特定仇怨。
其三,暴力程度高,犯罪嫌疑人多使用刀具、钝器等凶器,手段极其残忍,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如辽宁大连宝马撞人案,犯罪嫌疑人刘某驾驶宝马轿车在斑马线上加速冲撞行人,造成多人死伤,其行为极其恶劣,社会影响极坏。
02 犯罪心理浅析
深入探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动机,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个人恩怨报复,因与特定个人或群体产生矛盾冲突,进而将仇恨发泄到无辜人员身上。例如,福建南平校园惨案中,犯罪者郑某因个人生活受挫、与他人产生纠纷,心生怨恨,便手持利刃闯入校园,对毫无防备的小学生痛下杀手。
二是对社会不满的宣泄,这类人可能由于生活挫折、经济困境或对社会某些现象极度不满,从而产生报复社会的扭曲心理,试图通过伤害他人来引起社会关注。
三是精神疾病诱发,部分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疾病,在病情发作期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暴力伤人事件发生。例如,北京大兴摔童案中,犯罪嫌疑人韩某因患有精神疾病,在发病时将一名女童从高楼扔下,其行为令人痛心疾首。
了解这些犯罪心理,有助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敏锐察觉潜在风险,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二、风险预警与识别
01 人员风险迹象识别
在日常安保工作中,我们要时刻留意人员的异常行为表现。
比如,那些在特定区域长时间徘徊、眼神游离不定、神情紧张焦虑的人,可能存在不良企图。曾经在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中,恐怖分子在作案前数小时一直在火车站广场附近徘徊,不时窥探周围环境,但其异常行为未被及时察觉。
此外,着装与季节或环境明显不符且携带大件包裹或可疑物品的人员也需重点关注。
还有,若有人言语偏激、情绪激动,频繁发表威胁性言论,如扬言要“报复社会”“制造大事件”等,必须立即引起警惕,并采取相应措施,如上前询问、安抚情绪,同时通知警方。
02 环境风险评估要点
对我们负责的安保区域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风险评估是预防恶性伤人事件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检查监控设备是否存在盲区,照明设施是否充足,特别是一些偏僻的通道、角落,若光线昏暗且监控覆盖不到,很容易成为犯罪滋生的角落。
例如,重庆幼儿园砍人事件就发生在监控盲区的幼儿园操场一侧,给案件侦破和现场处置带来极大困难。
其次,人员疏散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安全出口标识要清晰醒目,应急照明设备应能正常运行。否则,一旦发生紧急事件,人员无法及时疏散,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后果。
再者,要留意周边社会环境的变化,如附近社区治安状况是否恶化,有无大规模群体活动可能引发人流聚集等情况,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提前制定应对预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应急响应预案与流程
01 预案制定核心原则
应急响应预案的制定务必遵循快速、高效、协同、安全的四大原则。
快速,要求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尽可能缩短从发现警情到采取行动的时间间隔,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高效,意味着预案中的各项措施和流程都应简洁明了、切实可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迅速控制局势,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协同,强调各岗位之间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现场安保人员、指挥调度人员,还是后勤保障人员,都必须清楚自己在应急响应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以及与其他岗位之间的协作关系,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指挥调度顺畅有序。
安全,在整个应急处置过程中,务必确保保安人员自身的生命安全,避免盲目冲动行事。只有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履行保护他人和维护秩序的职责。
02 模拟演练和优化策略
为了确保应急响应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我们必须定期组织模拟演练。在演练过程中,要设置多种复杂场景,全面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团队的应急处置能力。
例如,模拟犯罪嫌疑人挟持人质的场景,考验队员在面对这种极端危险情况时的谈判技巧、战术配合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设置多人同时实施暴力行为的场景,检验团队在应对复杂局面时的指挥调度、现场控制和协同作战能力;
还可以模拟现场出现混乱导致疏散困难的情况,评估人员疏散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演练结束后,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复盘总结,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如信息传递不畅、岗位配合不协调、战术执行不到位等,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根据演练结果和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更新和优化预案内容,确保预案始终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形势和工作需求。
四、安保装备应用与战术配合
01 安保装备使用技巧
熟练掌握各类安保装备的使用方法是我们有效应对恶性伤人事件的重要保障。
防暴盾牌是我们防御的重要工具,正确的握持姿势是左手握住盾牌的把手,右手握住盾牌边缘的辅助把手,将盾牌置于身体前方,与身体保持一定角度。
移动时应采用滑步或移步,这样既能灵活躲避攻击,又能保持稳定的防御态势。在防御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攻击方向和力度,合理调整盾牌角度和位置,有效抵挡各种攻击。
警棍的使用也有讲究,击打时应瞄准对方的四肢关节等有效部位,如手腕、肘部、膝盖等,采用短促有力的挥击动作,这样可以在控制对方行动能力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其身体的致命伤害。
同时,警棍与盾牌要配合使用,形成攻防一体的战术体系。例如,当对方攻击时,先用盾牌抵挡,然后迅速用警棍进行反击。
强光手电筒不仅可以用于照明,在夜间或低光照环境下,还能起到威慑犯罪嫌疑人、干扰其视线的作用。使用时,要掌握好照射角度和时机,避免因光线反射影响自身视线。
对讲机是我们团队沟通的关键设备,要确保频道设置正确,熟悉通讯规范和紧急呼叫功能。
在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向队友和指挥中心传递信息,如现场情况、犯罪嫌疑人特征、我方行动进展等,以便指挥中心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调度。0
02 团队战术配合策略
在应对恶性伤人事件时,团队战术配合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战术队形,如三角防御阵型,三名队员分别位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相互之间保持适当距离,既能形成全方位的防御态势,又便于相互支援和配合。
当面对犯罪嫌疑人时,可通过三角阵型对其进行包围,逐步缩小其活动空间。
环形防御阵型则适用于保护重要目标或在狭窄空间内进行防御,队员们围成一个圆圈,盾牌向外,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在进攻时,可采用分进合击战术,队员们从不同方向接近犯罪嫌疑人,分散其注意力,使其难以应对来自多个方向的压力。然后,抓住时机,合力将其制服。
例如,在某地商场保安应对持刀行凶事件中,保安团队采用分进合击战术,成功制服了一名持刀行凶的犯罪嫌疑人。
在整个战术配合过程中,队员之间的默契和信号沟通是关键。
要提前制定好各种信号的含义,如手势信号、语音暗号等,确保在行动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信息,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配合失误,从而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
五、现场沟通和心理安抚
01 与作案人员沟通要点
当面对恶性伤人事件中的作案人员时,保持冷静、沉稳的沟通态度至关重要。
我们要用平和的语气与对方交流,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免激怒对方,导致其做出更过激的行为。
例如,在南京新街口驾车撞人并持刀捅人案件中,保安人员通过温和的话语与犯罪嫌疑人进行沟通,成功缓解了其紧张情绪,为后续的处置争取了时间。
在沟通时,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诉求和想法,让其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建立起初步的信任关系。
例如,可以说“我能理解你现在可能很激动,你可以告诉我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吗?”
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犯罪动机,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同时,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进行言语安抚和心理疏导,如“我知道你可能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伤害他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
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引导其放下凶器,和平解决问题。
02 对受害者及群众心理安抚方法
在恶性伤人事件发生过程中,受害者和周围群众往往会陷入极度的恐慌和不安之中。
作为保安人员,我们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抚。
首先,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告知群众事件的大致情况和我们正在采取的措施,让他们了解到局势正在得到控制,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例如,“大家不要慌,我们已经报警,并且正在采取措施控制局面,请大家按照我们的指示,有序疏散到安全区域。”
对于受伤的受害者及其家属,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陪伴在他们身边,用安慰的话语稳定他们的情绪,如“不要担心,救护车马上就到,我们会一直在这里陪着你。”
同时,安排专人负责与媒体沟通,及时、准确地发布事件相关信息,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引发社会更大的恐慌和混乱。
六、法律知识和执法权限
01 相关法律规定解读
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是我们在应对恶性伤人事件中依法行事的基础。
首先是正当防卫的界定,根据法律规定,正当防卫必须是在面临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例如,在昆山反杀案中,于海明在面对刘海龙的暴力攻击时,采取了合理的防卫措施,成功制服了刘海龙,且其行为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但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则可能构成防卫过当。
因此,我们在使用防卫手段时,必须严格把握好度。此外,我们还要熟悉刑法中关于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罪名的构成要件,以便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准确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性质,为警方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证据。同时,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于扰乱公共秩序、寻衅滋事等行为的处罚规定,对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处理一些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02 保安执法权限明确
需要明确的是,保安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并没有执法权,但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和协助执法义务。
我们有权对进入管辖区域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登记,如查看身份证、询问来访目的、检查车辆是否携带违禁物品等。
在发现可疑情况或违法违规行为时,我们可以进行劝阻、制止。
例如,当发现有人在禁烟区域吸烟时,我们可以上前劝阻;当遇到有人在公共场所打架斗殴时,我们应及时制止。
但在制止过程中,不得超越权限使用暴力或强制措施,否则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警方到达现场后,我们要积极配合警方开展调查取证、维护现场秩序等工作,如提供监控录像、协助询问证人等,不得干扰或妨碍警方执法。
通过今天的安保小知识,我们对恶性伤人事件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也掌握了一系列应对此类事件的方法和技巧。
然而,学习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我们的应急处理能力。
作为保安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风险排查和预警,完善应急响应预案,熟练掌握安保装备的使用和团队战术配合,注重现场沟通与心理安抚技巧,同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恶性伤人事件时,做到临危不惧、应对自如,切实保障客户和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上一条
下一条
相关内容